2014年5月19日上午,第一届世界戏剧教育大会研讨会在中央戏剧学院昌平校区学术报告厅举行。研讨会中,四位分别来自爱尔兰、德国、中国、韩国的学者阐述了他们的论文主题。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与师生,结合论文内容进行了一系列讨论和交流。
首先进行论文报告的是爱尔兰都柏林三一学院戏剧电影音乐学院院长布莱恩·辛格顿教授。他的论文题目是“爱尔兰戏剧教育中的亚洲仪式和表演传统”。文中讨论了过去三十年中亚洲传统戏剧表演对于爱尔兰大学表演教学的影响,以及在全球化语境下跨文化交流的障碍和方式。在大量收集亚洲戏剧的文献、录像资料和实际接触了许多亚洲编剧、导演和演员之后,他认为,亚洲的跨文化主义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是西方崇拜者,另一方是传统挖掘者。当亚洲戏剧元素渗透到爱尔兰戏剧表演中去时,他们在指导学生实验剧中的结构、动作、声音等方面有了新体验,并且为如何在爱尔兰大背景下制作亚洲剧目和演出有了新线索。在论文的第二部分中,他提到了亚洲表演者娴熟而精湛的舞蹈肢体表演技巧为爱尔兰学生解放了身体的表演形式,在声音方面的自由也有助于他们突破现实主义的表演方式。第三部分是关于剧作家等的培训问题,与亚洲传统戏剧相遇能使学生感受到一种全新的结构,启发他们重新深入思考戏剧的真正意义。
德国恩施特·布施戏剧学院玛格丽特·舒勒教授和与会人员分享了在上海戏剧学院运用恩斯特·布施表演方法进行教学实验的一系列具体方法和感受,其中还包括如何引导、教育不同思维习惯的中西方学生的问题。在回答提问中,她认为恩施特·布施学院的表演教学特色主要不是教授演员在舞台上如何激发个人情感,流露情感,引发观众共鸣和同情。而是通过声音和动作条件,和观众进行互动,发生联系。从而表达深入的思考和批判精神,表达对社会的想象。他们善于融合技巧,利用分析论和辩证法不断提出悖论。随后,她也具体解释了在为期两年的中德教学合作中的表演教学设置,包括阅读、场景学习、姿态、台词,这些基于欧洲传统现实主义的框架之上,去探寻后现代主义戏剧在中国的可能性。
第三位发言的是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教师李亦男,她为大家展示了她的论文研究《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构作”专业教学浅谈设计、实践与成果》。她一直从事戏剧研究与戏剧构作研究,致力于将最初产生于德国的“戏剧构作”概念与方法引进中国。在中央戏剧学院领导的大力鼓励、支持与指导下,《戏剧构作》已成为我院戏剧文学系的专业课并且日趋完善。在论文中,她从戏剧构作的概念讲起,将戏剧构作的起源和发展史呈献给大家,同时又将自己对于戏剧构作的理解与到会专家交换了意见,学术氛围非常活跃。论文呈现最精彩的还有戏剧构作的实践部分,李亦男展示了自开设戏剧构作课程以来学生们实践的照片,从一张张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出戏剧构作在中国的实践是极为成功的,这一创新性的手法将剧场艺术推向了愈发重要的位置,也使得戏剧摆脱了在网络化时代边缘化的困境,对于中国话剧的整体发展十分有益。
最后一位发言的是韩国西京大学艺术学院的李光馥,她的论文研究题目是“戏剧与其他艺术种类的融合对表演教育的影响——以实用表演教育的必要性为中心”。李光馥曾经在中国戏曲学院学习过京剧,所以对于京剧的形体表演颇有见地,她主要从事京剧和形体表演领域的研究,在她的论文中,将讨论的重点集中在了实用表演教育上,通过介绍戏剧的各种体裁相互融合,详细地阐述了戏剧教育的实践方法。李光馥指出,在韩国,没有经过中专教育直接进入大学表演专业的学生有很多,所以要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身体特征,进而开发适合他们的身体语言,使其具备较好的基础资质。她还提到了“1人创作者”的概念,即演员也是创作者,并且在理解导演意图、音乐、灯光、舞台美术之后能更生动的表演角色。这样的理念既能够提高演员的积极性,又能够培养演员的整体素质和对剧本的感知力,丰富了演员的表现力,对于培养具备综合实力的演员无疑是一次成功的实践。